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,黄河三角洲地区因河堤决口,连年灾荒,老百姓为生活所迫,四处逃荒流浪。有不少人,随身携带坠琴、节子板、胡蝶琴(小型扬琴)等乐器,演唱家乡的民歌民谣,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,边耍边唱,聊以糊口。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,他们还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演唱艺术。正是在不断的艺术交流中,产生于鲁西南一带的山东琴书很快传到了广饶北部,并迅速传播开来。
吕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(坐腔扬琴)发展演变而来,山东琴书约在清代中叶产生于鲁西南一带,后传播各地,分为南、北、东三路。清光绪六年(1880年) ,山东琴书传入广饶北部,民间艺人争相学唱,以此作为谋生手段。至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山东琴书在广北一带普及,职业琴书艺人渐多,较著名的有张兰田、张志田、商秀岭、时殿元等人。其中,约在1887年前后,时殿元远走河南边学艺边卖艺达半年之久。后来,张兰田、张志田去安徽凤阳拜师学艺,把当地流行的凤阳歌(吕剧基本调四平的基础)带回了家乡…[详细]
张兰田 张志田:油郭东寨村人,具体生卒年代不详。是时家村一带的早期琴书艺人。约在清光绪十三年(1887),张氏兄弟曾到河南、江苏徐州和鲁西南一带边卖艺边学艺,带回了“凤阳歌”等曲调。其后,遂以“凤阳歌”为基本腔调在家乡演唱扬琴,一时颇具名气。
商秀岭(1870~1930),东营区西商村人,早期以演唱“四平调”而知名。1896年,他为了丰富自己的演唱技艺,曾几次到鲁西南一带向琴书名家殷田昌、张鹤鸣学习南路琴书,在后来的演唱实践中,他将南路琴书中的凤阳歌与所唱四平调,糅合创新,形成别具风格的琴书新腔,时称“新凤阳歌”,成为东路琴书之奠基者。“商派”琴书艺术,在山东琴书中独树一帜,流传至今。
商业兴(1896—1970) 关云霞:商业兴,今东营区西商村人。幼年开始跟叔父商秀岭学唱四平调,十一二岁就已学会很多唱段,不到20岁即单独从艺。1922年,商业兴到济南卖艺,结识了善打扬琴的关云霞,不久结为伴侣。婚后,关云霞成为商业兴的琴师和伴唱。商业兴在继承商秀岭艺术成就的基础上,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革新创造,发展形成了著名的“商派”琴书艺术。
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,曾任山东省吕剧院院长、名誉院长、艺术总监等。1935年生于潍坊,1951年参加工作。曾因主演《李二嫂改嫁》而享誉全国,获华东会演表演一等奖。数十年来,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舞台艺术形象。代表剧目有《李二嫂改嫁》、《蔡文姬》、《穆桂英》、《梨花狱》、《母与子》、《山高水长》、《苦菜花》等。曾获“文华表演奖”、第六届全国艺术节“金奖”等国家级最高奖项,是吕剧的代表人物。带徒十余人,以梅花奖获得者高静、刘玉凤,国家级奖项获得者李萍、胡静华最为突出。
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。1931年出生于文登,1946年参加工作。在她的艺术成就中,尤以唱腔出色著称。她的唱腔被吕剧专业演员争相学习,具有较大的影响,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一派,她的徒弟多在各地市专业院团中担任主演。代表剧目有《井台会》、《借年》、《王定保借当》、《庵堂认母》、《小姑贤》、《鸿雁传书》、《搬窑》、《红嫂》等。曾获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二等奖,录有中国戏曲艺术家唱片专辑在全国发行。
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。1933年生于莘县,1951年参加工作。对吕剧男声唱腔方面有继承,有发展,有创新,许多唱段如“马大宝喝醉了酒”等,成为吕剧的经典唱腔,被广泛学习和传唱。代表剧目《借亲》、《姊妹易嫁》、《借年》、《井台会》、《钗头凤》、《梨花狱》、《小姑贤》等。
原名张传芳,山东宁津县苏庄人,著名戏剧作曲家,主要论著有:《山东琴书音乐》、《吕剧音乐研究》等。改编《小姑贤》音乐获得了巨大成功。担任作曲的剧目有:《李二嫂改嫁》、《拾玉镯》、《闯宫》、《桃花扇》、《柜中缘》等几十部。
字元亮,山东高密县人,生于1932年。李渔在吕剧作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自1954年至1975年的20余年中,先后在《刘海砍樵》、《借 亲》、《朝阳沟》、《姊妹易嫁》、《红嫂》等数十出吕剧优秀剧目中担任音乐设计。
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
(浏览本网凯发娱乐登录主页,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*76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