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枣木杠子乱弹”是流行于古乐安大西村﹙今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大西村﹚一带的一种民间曲艺,也称“枣木杠子洋琴调”,又称“小调”或“杂八调”等。该洋琴调因演唱者手持枣木做的梆子边击边唱,又夹杂有各种乐器共同参与伴奏,所以俗称“枣木杠子乱弹”。“枣木杠子乱弹”大约产生于明清之交,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,其唱词、曲调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至今。据史料记载,山东的曲艺演艺业在明代已形成规模,俗曲、小令及各种演唱段子几乎传遍全省各地,话词类的大鼓书也在鲁中、鲁北、胶东等地盛行。
短穗花鼓又名“打花鼓”、“打鼓舞”、“秧歌舞”等,流行于今东营市广饶县陈官乡及其周边地区,是我国民间舞蹈百花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。短穗花鼓来源于以演唱为主的民间歌舞——“花鼓”。“花鼓”是一种产生于劳动的歌舞,一般认为兴于田间劳动唱歌以及鼓歌、兴歌、节歌、送歌等风俗。明清以来,“花鼓”歌舞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,演出形式也多种多样。 陈官短穗花鼓起源于清末民初,其创始人是陈官村民间艺人张延水(约1873~1942)。因他所创制的“花鼓”在鼓槌的尾端系有鼓穗,且能以穗击鼓,故得此名。
盐垛斗虎的主要创始人是清光绪年间的村民张凌云。清光绪十一年(1886),龙居一带遭遇旱灾,庄稼颗粒无收,盐垛村大部分村民过完年就外出逃荒要饭。张凌云与四五个村民搭伙到外地谋生,看到有玩老虎的,大家感到非常稀奇,就产生了学玩老虎的念头。盐垛村原有尚武之风,张凌云有较好的武术功底,人又豁达仗义,很快就和几个同乡模仿成了一些套路。他们一边仿照别人一边琢磨创新,并尝试着打场子卖艺,没想几个月下来还真的受到沿途群众的认可。
“虎斗牛”是源自于利津县大北街村一带的民间传统舞蹈,其创始人为清道光年间的大北街村民王继先。清道光16年(1836),20岁的王继先从外地学会了扎老虎头的技艺。这一年的春节,他和同伴用竹蔑扎起骨架,用毛边纸将骨架一层层糊好,再用彩笔画成虎头模样,用黄布做成虎衣,细竹蔑拧成虎尾,首次完成了扎老虎道具的工作,然后又约了几个“虎迷”身披虎衣出场给村民表演。他们前者举虎头,后者弯腰持虎尾,锣鼓声中,两只老虎奔腾跳跃做打斗状,吸引了众多乡亲来看热闹。王继先自幼习枪弄棒会些武功,表演老虎打斗他很是得心应手,他们的虎斗表演刚一上街就一炮打响,得了个碰头彩。
“竹马灯”源自于少年儿童玩耍的“青梅竹马”游戏:胯下骑一根竹竿或一把笤帚,手执一鞭,口中喊“驾,驾”,学马儿奔跑、跳跃的样子,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、稚拙可爱的性格特点。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:“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。”顽童们胯下的竹马,到了宋代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乡土味十足的民间舞蹈“竹马灯”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的“文房四宝”制作工艺中,山东的“齐笔鲁砚”享誉国内外。齐笔与浙江的湖笔、安徽的宣笔、河北的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。齐笔的传统制作工艺发源于今东营市广饶县西营乡一带,该地区距齐国古都临淄仅数十里之遥,素有“齐笔之乡”的美誉。齐笔的最早制作可追溯到战国末期,据传与秦国名将蒙恬有一定的渊源关系。但齐笔与蒙恬到底有何关系,现无确且史料可考。大概是因为蒙恬是传说中的“笔祖”的原因吧,齐笔的传人中至今还流传着蒙恬在齐地始创狼毫毛笔,并把制笔技艺留在齐地的故事。
花边工艺世界各国都有,中国的民族花边工艺也是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 这里所说的“棒槌花边”,是指一种源自欧洲的用绕线管制作花边的特定织艺。这种用绕线管制作花边的手工织艺,从19世纪末由欧洲传入中国山东省,烟台妇女于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)首先开始学习。由于绕线管在当地俗称“棒槌”,所以在中国便称这种织艺为“棒槌花边”。20世纪以来,绕线管花边在欧美各国已趋衰落,而在中国却有了较快发展,织艺流传主要集中在山东的东营、烟台及潍坊等地区。
2010年10月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参加了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,博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,其中黄河口草编《花开富贵》荣获了博览会铜奖。而这一炫目的民间工艺成果,就诞生在今东营市垦利县的黄河岸边。黄河口地处黄河尾闾,气候、土质都非常适宜于玉米、红高粱等农作物的生长。农闲时节,当地农民家家户户都用玉米皮、高粱秸等原料编结各种民用品,如碗床、簸萁、鸟笼等,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。其中也有少部分人把编结的日用品拿到集市销售,贴补家用,一时间,编结草编用品在当地成了一种潮流。
利津县北岭乡自古人杰地灵,土肥水美,历史上素有“文化之乡”的美誉。北岭乡传统文化深厚,民间手工艺多种多样,其中台子庄的民间剪纸历史悠久,闻名遐迩,成为黄河尾闾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追溯北岭乡民间剪纸活动的历史,大约始自于清道光年间,距今有近200年的历史。剪纸在当地一直被百姓视为传统的喜庆活动,逢年过节,家家户户都有剪窗纸、贴门栈、糊棚顶花的习惯,以增加节日气氛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。弥漫着民族艺术芳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辈留给后人的艺术精华,是中华文化发展的见证,身为东营人要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感、责任感,不要遗忘和漠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。
东营文明网
(浏览本网凯发娱乐登录主页,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*768)
东营的土,东营的地,东营的娃娃有骨气!东营的田,东营的水,东营的姑娘个个美!东营的酒,东营的菜,东营的小伙都很帅!东营的房,东营的路,东营的娃娃个个酷!东营的花,东营的草,东营的日子会更好!东营的蒜,东营的姜,东营的生活奔小康!东营的粮,东营的米,东营的生活真美丽!
东营,一座"富得流油、红的发紫、美得不像话"的年轻城市,这里有富饶的胜利油田、还有美丽的黄河湿地,更有独一无二的黄河美食。淳朴的民风、敦厚的乡情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......城市的要素一个都不能缺少。总而言之,东营,一座拥有气质和内涵的文明城市。
敬请关注化东营第四期•玉盘珍馐 带你走进吃货天堂
一座城市的记忆,除了乡土文化和风土人情之外,最难忘的当属这座城市的美食。对于吃货来说,东营是一座正在迅速崛起的美食目的地,不来东营,怎能称自己品过地道美味?请跟随我们的脚步,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逛吃逛吃旅行……